我現在看風沙星辰看到第二章,但我覺得這本書真是很棒,所以先來寫個途中記錄。
一直沒看過小王子,這次買了飛行套書也是從風沙星辰先開始看。不得不說聖修伯里真的是一個浪漫至極的人,從他的字裡行間不難看出對天空跟宇宙的迷戀。
那個時代背景做長途飛行員其實是風險很大的職業,人都會死,但基本上當了飛行員之後就是把死亡的時間往前推移幾十年,我讀了頭兩章,大概一百頁的篇幅裡聖修伯里很平靜地述說著他的夥伴們的死亡,有種習以為常卻又心酸的感觸,某人在某天飛了某條航線、傳回某則訊息後,地面上的機組人員們就知道為時已晚了,大家靜默哀悼,卻又一如往常,一個人的死亡還不如物價上漲影響來得大。
10.24.2015
11.10.2014
《離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讀後感
李娟的文字就好像草原上抽出的新芽,又有點像順著溪流緩緩而下的融冰,沁涼、又挾著某種穿透與澄靜的能力。(當然這些只是我揣度的,我沒親手摸過融雪融冰,充其量只有清晨的山間溪水)
台灣的出版社從《阿勒泰的角落》選了一些文章,集結成為《離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然後我去看了李娟的博客,那裡有她在北疆拍的照片,城鎮房子有的,但再往外走又是一片草原、牛羊和山峰,那麼無際的天空壓著地面,直到陽光自雲層透進,這座城市才開始了破曉的呼吸。一張一張,好像又稍來了一些邊陲的寒意。因為那些文字原本就是她的生活隨筆,看似漫不經心,卻又是那麼的真真切切。
台灣的出版社從《阿勒泰的角落》選了一些文章,集結成為《離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然後我去看了李娟的博客,那裡有她在北疆拍的照片,城鎮房子有的,但再往外走又是一片草原、牛羊和山峰,那麼無際的天空壓著地面,直到陽光自雲層透進,這座城市才開始了破曉的呼吸。一張一張,好像又稍來了一些邊陲的寒意。因為那些文字原本就是她的生活隨筆,看似漫不經心,卻又是那麼的真真切切。
6.16.2012
讀王鼎鈞《一方陽光》
從那口天井裡灑下的陽光像一個夢境,在亂世的隆隆砲聲裡,執著地守護著,暖暖地把王鼎鈞跟他的母親以及那些永不再回的日子一起鎖在回憶裡。
母親對孩子來說似乎永遠都是堅毅的,極其細微的將自己的苦痛隱匿著,有些粗心的孩子也許就這樣忽視了。我的母親也喜歡在陽光下做些細活,下午的時候陽光會從落地窗透進來,落在母親的工作桌上,她戴著老花眼鏡,細細的用鉤針把線引過五彩的琉璃珠子裡,我們家的老黃狗總是膩在她腳邊,地板寒氣重,母親就將兩腳踏在黃狗的肚皮上摩挲著,狗兒鼻子裡噴出一口氣,倒也不惱,尾巴輕拍兩下,仍然是安安分分地躺著,偶爾伸出爪子撓撓母親的腿。久坐是會腰疼的,母親時常從早上一路在工作桌座旁坐到傍晚,期間想站起來倒杯水,總是要用手撐著一旁的牆,因為膝蓋跟腰會痛,她現在已經不像過去那樣可以走好遠的路了,前幾天陪母親去買她做手工會用的材料,我步子急,走得快了些,意識到母親慢了便停下來等她,母親笑著慢慢朝我走來:「從前妳還小的時候也是這樣追著我走的,現在換我追著妳了。」聽到的當下有些難過,不,不要追著,於是我牽起了母親的手,有些彆扭的說:「是腳痛嗎?那一起慢慢走。」可能是家庭的關係,從小跟父母並不親暱,現在才意識到自己牽著母親的時間是那麼少,什麼時候已經可以看到母親頭頂的白髮,那麼小的肩膀,就在這些年裡擔起了一個家,護著我長大。
曾經在深夜裡聽母親說話,她說覺得自己對時間的感知好像亂了,偶爾做手工累了,抬起頭恍惚間還以為會有個小女孩巴巴地蹲在她身旁,再回神才想起「啊,孩子大了。」那時她是寂寞的,在剎那的走神之後,心底總有一塊地方不踏實,她說她才曉得為什麼老人家臨終前都希望見到自己的兒女,想回家其實是想回到當年牽著兒女小手的日子裡,回到孩子們都還嚷著叫媽媽的那時候……
5.10.2012
讀《好繪本如何好》
這是一本讓人看得心情非常愉快的書,我一直覺得市面上很多談設計、排版的書非常奇怪,厚厚的一本全都是字,卻看不見書中所談的技巧應用,而《好繪本如何好》就是一本身體力行、有著醒目標題跟寬鬆行距的解析繪本書。
郝廣才在序言裡寫到「社會如果圖盲充斥,那要達到『美』的境界,就還有很深的鴻溝要跨越。」,一本繪本的架構包含了體、點、線、面,透過文字與圖像的結合,將讀者帶入作者設計的情境,而跟文字的隱喻一樣,圖像也能運用許多細節鋪陳劇情,就我而言,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從畫面裡尋找繪者別出心裁的暗示也是樂趣之一,第一次閱讀繪本時可能無法馬上明白畫中玄機,但第二次、第三次的回顧往往會使人恍然大悟,宛如與繪者共享秘密一般、洋溢著愉悅感。
排版是一種講究韻律感的工作,就像交響樂、文章一樣,起承轉合每一個環節都影響讀者閱讀時的速度跟情緒,讀者閱讀時通常是無意識的被引導,一旦處理的手法太過粗糙,就像沒調音的樂器一樣,會讓人有刺耳、坑坑疤疤的感覺。我們在閱讀詩詞、文章時是循著作者鋪下的線去想像他所描寫的場景,而插畫則是將這個場景具象化,不見得細節越多就是越好的,有時適度的留白也是留下一個讓讀者自行發揮想像的空間。文字本身的特性是有缺漏的,這是文字的缺點、同時也是優點,它留給讀者無數的可能性,而繪畫的搭配則強化了這個特色,好的插畫能夠將文字裡的意象延伸、詮釋、進而發展出多種的故事結局;相反的,若處理不當也有可能造成讀者想像戛然而止的狀況發生。
3.16.2012
森榮喜《Tokyo Boy Alone》
拿到森榮喜的攝影集了,封面是一個男孩子在睡覺的版本(是上圖的模特不過不是這一張)。
我很喜歡這本攝影集。
裡面的男模特幾乎都是纖細秀氣型的,膚色白皙且沒什麼體毛,在森榮喜的鏡頭下宛如羊羔,一個個眼神都帶著迷濛、還有一些游走跟留連的氣息。赤身裸體的站在白色花叢間或者是倒臥床笫上,像玻璃做的水仙,美麗自憐並且易碎。
不敢說這是一本不引人遐想的攝影集,坦然纖弱的溫潤男體確實讓人在試圖保護之餘同時也有施虐欲。
另外,這本攝影集的色調的確很東京。
2.10.2012
《米格爾大街》讀後感
讀《米格爾大街》
我很喜歡這種帶著半自傳性質的小說。奈波爾的筆法詼諧,故事中充滿了不和諧及引人發噱的情節,卻是取材於他童年的真實經驗,半殖民情況下的千里達島、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透過懵懂男孩的眼光紀錄,十七篇短篇的收尾都有著恰到好處的悲哀。這是奈波爾寫於一九五九年的第一本小說,樸實無華,卻令人回味無窮。(順帶一提,每一小篇前頭的章節數字閱讀過程中讓我不斷聯想到門牌號碼。)
2.07.2012
《舌行家族》讀後感
構想很好,但是敘述有時候太過瑣碎。結局不難猜,誤導讀者的部分有點粗糙,但最後的兇手是媽媽這點很有意思。(破梗了顆顆)
比較有趣的部份是封面,畫有一條黑龍,符合書中舌行家族為死後蠕行找的光榮藉口:倉頡後代(玄武屬北、顓頊化身黑龍、枵古音近玄、武近冥、玄通蒼、頡之噗拉噗拉……的理由),但是我初看的時候一直誤以為那是一隻蠑螈或者守宮,不知繪者是有意或是無心。書中後段有提到,蠕行其實是對舌行家族的懲罰,死者在泥濘的雨夜中毫無意識的蠕行向北,爬行的屍體被認為非我族類、進而得襦蛇之名作為藥材,幸運沒被發現的便爬行至肉身腐化、骨骸盡碎。
舌行家族驕傲自大的舔舐歷史,自以為龍,最終卻落得連人都不如的下場。
12.09.2011
《馬可瓦多》讀後感
……察覺到便當已經快吃完了,重新覺得這一餐十分稀有而美味,熱情並虔誠地把便當底最後剩下的吃完,那些最有金屬味的。然後注視著空無一物油汪汪的便當又恢復沮喪。──《馬可瓦多‧7便當》
「馬可瓦多」是本書的書名,也是書中主角的名字。
馬可瓦多一家是收入微薄的勞工階層,卡爾維諾卻不著眼於他們的窮困,反而以極重的色彩描寫馬可瓦多眼中看到所有枯燥世界裡的不平凡以及喜悅,所有現實生活的困境以及束縛,在馬可瓦多樂天而有些笨拙的個性前顯得微不足道。
全書按春夏秋冬分為二十個篇章,彼此沒有一定的關連性,而是如日記般以極優美的文字書寫世界。每篇篇幅不長,卡爾維諾以其特有的詼諧筆調嘲弄人性,馬可瓦多的形象塑造鮮明──偶爾貪貪小便宜、或者不切實際的異想天開,在書中的遭遇令人發噱。只是當讀者們為馬可瓦多傻氣的反應而捧腹大笑後,留下的是更多惆悵以及感同身受的嗟嘆。
由於卡爾維諾本身支持馬克思主義,在本書中也不乏對於資本主義的暗諷。卡爾維諾將故事誇張化,並以俏皮逗趣的方式粉飾了較為犀利直接的部份,使全書充滿了不同凡響的幽默氛圍。
《台北人》篇章選讀〈永遠的尹雪艷〉
「尹雪艷總也不老。」
白先勇描繪出一位不因時光流逝、外界遷異而受影響的女子。歐陽子在相關主題探討中寫到:「尹雪艷,以象徵含意來解,不是人,而是魔。」白先勇筆下的尹雪艷鮮明卻又像風一樣虛緲,她從不多言說,所有的舉止都在分寸之內,沒有大喜、自然也不會大悲,只是冷眼看著身邊的人事更遞,看似處處溫柔體貼,其實才最是薄情,當人們迷在這世俗的局中,她始終以局外人的身分悲憫的看著所有的紛亂及荒唐,但那悲憫之中又有多少戲謔。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