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2012

讀《好繪本如何好》


  這是一本讓人看得心情非常愉快的書,我一直覺得市面上很多談設計、排版的書非常奇怪,厚厚的一本全都是字,卻看不見書中所談的技巧應用,而《好繪本如何好》就是一本身體力行、有著醒目標題跟寬鬆行距的解析繪本書。
郝廣才在序言裡寫到「社會如果圖盲充斥,那要達到『美』的境界,就還有很深的鴻溝要跨越。」,一本繪本的架構包含了體、點、線、面,透過文字與圖像的結合,將讀者帶入作者設計的情境,而跟文字的隱喻一樣,圖像也能運用許多細節鋪陳劇情,就我而言,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從畫面裡尋找繪者別出心裁的暗示也是樂趣之一,第一次閱讀繪本時可能無法馬上明白畫中玄機,但第二次、第三次的回顧往往會使人恍然大悟,宛如與繪者共享秘密一般、洋溢著愉悅感。
排版是一種講究韻律感的工作,就像交響樂、文章一樣,起承轉合每一個環節都影響讀者閱讀時的速度跟情緒,讀者閱讀時通常是無意識的被引導,一旦處理的手法太過粗糙,就像沒調音的樂器一樣,會讓人有刺耳、坑坑疤疤的感覺。我們在閱讀詩詞、文章時是循著作者鋪下的線去想像他所描寫的場景,而插畫則是將這個場景具象化,不見得細節越多就是越好的,有時適度的留白也是留下一個讓讀者自行發揮想像的空間。文字本身的特性是有缺漏的,這是文字的缺點、同時也是優點,它留給讀者無數的可能性,而繪畫的搭配則強化了這個特色,好的插畫能夠將文字裡的意象延伸、詮釋、進而發展出多種的故事結局;相反的,若處理不當也有可能造成讀者想像戛然而止的狀況發生。
繪本因為篇幅有限,所以就跟極短篇小說一樣需要精準拿捏故事的節奏,短小精悍才能透過言外之音製造故事的高潮,讓讀者驚嘆,繪本除了文字敘述之外還能用畫面擴大故事的衝突、怪誕或者驚喜,無論是顏色的對比或者畫面的大小都是一種引導,讓讀者在閱讀文字之後能夠有效的透過插畫的與故事產生共鳴。極短篇通常目的明確,比起長篇小說,他們要傳達的主體往往只有一種,然而這一種主題就得表現得足夠強烈讓讀者留下印象,繪本也是,許多繪本的讀者是兒童,所以他們需要一個明確的主線來將各個畫面串起,郝廣才在這裡用了一個我相當喜歡的譬喻:「主線就像樹幹,豐富則是茂密的枝葉。」也因為繪本的插畫是立基於文字之上,所以首尾的呼應顯得格外重要,插畫家喜愛用隱諱的方式去處理這項議題,用許多配角跟細節側寫,而版面配置也會彼此搭配,就像交響樂結束之時的旋律往往會重複開場旋律,以相同的基調做一個完滿的收場。
郝廣才在本書的最後強調「創意」兩個字,我想不僅是指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對於整個繪本安排的創意,還有讀者在閱讀時被繪本的畫面所激發出來的想像、是作者與讀者之間互動所產生的加乘「創意」,每一本繪本都像一個禮物,在拆開包裝紙前永遠也不曉得裡面裝載著、寄託著什麼,而閱讀的樂趣就在於拆開包裝紙的過程,一層一層抽絲剝繭,然後發現核心的驚喜,繪本作家們把他們的創意當成了禮物交付讀者,而讀者的喜悅就是最好的回禮。
閱讀繪本是我童年時相當愉快的回憶(其中有很多都是透過格林出版的),直至今日我仍然很享受繪本中讀者與作者傳遞與接收的互動,透過插畫家不斷的引導、暗示、伏筆將讀者帶入故事(這種引導者的角色很像《鐘樓怪人》一劇裡的吟遊詩人),郝廣才的努力為台灣拓展了繪本的深度和廣度,為兒童跟保有童心的大人留下了一塊創意的天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